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征文 - 查看新闻-
与书为友:品渊明饮酒之无我之境
品渊明饮酒之无我之境
文/魏艳阳
种田、饮酒、做诗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幼时他家道尚可,直至二十岁时“家贫”到一定窘境,纵是应了那句连酒都“不能常得”,也正因如此,他为谋生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他在《饮酒》(其十)中回忆写道:“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足见他当时的无奈。官场生活却并不如他所愿,以致其任官职均不长久,仕途坎坷万千,这与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性子大抵是脱不了干系。任官的他也怀有远大的抱负,心系国家,满心希望为国效力。
最终击溃他壮志的这里应该提到这一人物——刘裕。淝水之战后东晋内乱不止,动荡不安,这时出现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屡次取胜让人民对他赞叹不绝。就在这时,陶渊明看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既是这样功高盖主的战绩,钱财与高官于刘裕都是不够的,只有他自己取而代之才能满足其野心。陶渊明自知自己没有抵抗之力,果断带着忧思之心隐匿于山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他开始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尽管他辛勤,但收成着实一般: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他又是享受这样一份农作的快乐的,何以见得?一是从他在大众看来辛苦的劳作中竟还能觅得这样一种情趣,二是从他诗句中得出结论: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这首诗中完整体现出他远离官场,投足田野的喜悦之情,此时他虽是农夫形象,但仍然用着诗人视角去看待农事。他此时既是农夫,更是诗人。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道: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皆知陶渊明偏爱菊花,众多解读为菊花象征着高洁情操,而我不由得猜想这是否与当时的菊花酿酒有关呢?陶渊明曾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这百病中是否也含有“心病”呢?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的心病,因为难以排遣故想一饮千愁散尽。因着陶渊明对酒的喜爱,还衍生出了白衣送酒的佳谈,倒也是趣事一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陶渊明任职经历中最后担任了彭泽令,为何担任这样一个职位呢?他给了我们答案: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关于饮酒,他也明确表示:性嗜酒。喝酒喝得如何呢,自然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陶渊明酒量如他诉来似乎是平平,他并非那般旷达的饮酒,而是在于对酒道的追求,这酒道说来不过一个“真”字。陶渊明将这酒中的真一并融入到诗中去了,两种“真”混为一体,竟让我在品他的诗的同时生出缥缈之感。
陶渊明自道: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在似醉未醉的状态下写诗实在是妙事。喝上一壶酒,忘却尘网事,取下一张纸,书下几行诗,这大抵就是陶渊明写下《饮酒》二十首时的情景罢。那些个简单的句子至今依旧引人深思,它们在纸上展现出豁达淡然情态却又带着某种道不出的志向所在,似是不甘,似是忧思长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元好问写道: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陶渊明有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都被认为已入无我之境。两句中同有一个“悠”字,这种“悠”与作者心境有关,但要表达的情感却又多有不同。前者是诗人在与朋友分别时写下,较微妙地写出物态本悠然;后者则是在离开官场之后闲适淡然得已经飘飘然的心情。在这首《饮酒》诗中,陶渊明仿佛已经忘却尘世烦忧,实现了他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此时的他不用应酬,不用听车马喧嚣,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超俗的,那般真实,那般令人向往。
这样的美,美得真实又美得缥缈,带着酒的醇香和人的自醉。陶渊明因爱酒与解愁而饮酒,这是充满忧思与不甘的他;又在微醺的世界里写着真实又缥缈的诗,这是悠然的他。他心系天下又爱自然,他一边苦于心中矛盾又一边追寻简单的生活。他简单地做着自己,在怅然饮酒间慢慢步入无我之境,而这无我之境即是他那时那刻最真实的内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