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征文 - 查看新闻-
与书为友:虚无之境——读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与书为友:虚无之境
——读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文/陈偆橖 汉文1503班
“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
“回太师傅,我只记得一大半。”
“那,现在呢?”
“已经剩下一小半了。
“那现在呢?”
“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
“好,你可以上了。”
这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对张无忌剑法传授时的对话。先领悟“剑意”,欲得其神髓须将“剑招”尽数忘却,这就不得不进入一个虚无忘我之境,出招方能自成章法。而在《阴翳礼赞》中,我便发现了同理的虚无,以及在那虚无里潜藏的唯美,那里是一个纯洁、简单,令人神往的世界。
据说茶人在听到水沸声时,就会联想到山上的松风,进入无我之境,在虚无中思想可以尽情游历。阴翳,皮里阳秋地点明就是黑暗。夜幕拉下帘子,黑暗就如同一张巨网包裹着世界,小心翼翼的,严丝合缝的。而我们却向来偏心光明,就像黄昏偏心晚霞一样,从而黑暗慢慢地就被忽略了。为什么?黑暗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虚无,它大到让人觉得不起眼,进而少得注意。可这种虚无却有它存在的意义,它也拥有着自发构造的唯美之境,阴暗却更能衬托出光彩与美感。不然,为什么顾城却偏偏在光明的世界说了“不”,他还落寞忏悔地向黑暗表明了心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看见了黑暗,而看见黑暗的还有谷崎润一郎。海桑曾经说:“你是那秋风中的万紫千红,我是那最不起眼的黑与白,谁看见了我,我就是他的了。”没错,阴翳里潜藏的美,是他们的了。那是一种素淡清雅的美,那是个清风拂面的虚无之境,那里生长着满怀澡雪精神的草木与人物。
为什么会有窗户?遮风、挡雨、沾灰、采光……我所能想到的除了身心舒爽以外,大多就是关于各种整洁与健康的理念设计了。而谷崎润一郎却说“窗户的作用与其说是采光,不如说是使侧面射进来的外光先经障子纸过滤一下,适当减弱光的强度。”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能酿生出这般细腻微小的心思。看起来微弱如云淡风轻,细细品味却觉得十分心动。窗户就像一个筛子,仔细地筛掉强光,只渗漏进柔和细碎的阳光,这是一个简单而纯净的房子,这是一面可亲可爱的窗户。而对于一个四方的透明格子,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它想得如此机械与复杂了呢?明明以前我还会说那是房子的眼睛,房子的嘴巴……孩童般稚嫩纯真的言语仿佛还回荡在昨天,如今的周围却充满了思想的困惑与复杂,这就不得不回归到虚无的话题上来了。每天纷纷扰扰,有时候是乱糟糟的梦想陈列柜,有时候是一个破旧整洁的行李箱,就算是遇到一个简单如1+1的问题,我也要使出翻箱倒柜的能力才敢说出答案。后来,我发现可以关掉白天的烦恼,清空屏蔽一切来自生活里免费还包邮的糟心,适当学悟空取经前的放心任性,把明亮处的复杂放空放下,渐进虚无,夜晚的星星也有机会出来。
听说“住过一千家旅馆,就会习惯出发”,那旅人的天涯到底是什么?青年时代的谷崎润一郎过着放浪的生活,却依旧憧憬着富于感伤的夕暮,他说“那是引我踏上旅途的一种魅人的诱惑”。因为存留着牵念,所到之处皆有憧憬,有似曾相识的人与纪念品,那是一种新鲜却熟悉的感觉,让你不断探寻,不断向前。人类总喜欢一边旅行,一边不停地追问着旅行的意义,其实旅行哪有什么实在具体的意义,只是“脚,会带你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其实世界的所有相遇,并非只是电影里那种浪漫的久别重逢,除了相见恨晚,还有后来的追悔莫及。苏轼曾经吟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大抵就是告诉我们旅行就旅行,想的简单一点就行了。当思想近似这种虚无放空的状态,新事物才有机会进来。傍晚,抵达目的地,心想,住哪一家旅馆好呢?又有哪一家旅馆是在等待着自己到来的呢?好奇心、疲劳和饥饿,以及远近各处熠熠的灯火,都涂抹上了淡淡的乡愁,哦!走过了如此多的路才真正明白:旅人的天涯,到尽头还是家。
小时候,世界是飞舞着萤火虫的森林,所有的孩子背上长着纯白透明的羽翼,蛰伏在密林深处,都在找寻着通往大海的路。七岁的姜二嫚小朋友说“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晚上打着手电筒散步,又说“累了就拿它当拐杖”,因为“我拄着一束光”。想起曾经的自己也是个拿着手电筒就搅动过整个天空的人,时常也会执拗地把手电筒的光照向黑黑的天空,想知道它到底会去到哪里去?是给牛郎织女相会照亮路途,还是给伐桂树的吴刚带去了一丝光亮……如今,我还没有找到大海就已经迷失了路途,不禁自问:自己,究竟在往哪儿去?
如果你和我一样,实在困惑得很,那就像谷崎润一郎先生说得:“不如先把灯熄灭了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