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武陵源式的旅游胜地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五) 加入时间:2013/6/14 10:23:00 admin 点击:2020 |
再造一个武陵源式的旅游胜地 ——舜文化及其产业开发的对策 王田葵 何红斌 在全国地级市中,永州市是全国文化资源最为丰厚的少数几个地市之一。五帝之一的舜帝陵在永州,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八大历史文化名人都与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留下了宝贵而博富的文化资源。湖南要发展旅游事业,应当把永州的九疑山作为另一个武陵源来开发。武陵源以自然景观取胜,九疑山将以文化景观取胜,两颗旅游明珠必将交相辉映。加上以长潭株为中心的湘中旅游胜地,湖南的旅游业可望成为21世纪一大支柱产业。 一、舜文化产业是无价资本 江总书记最近多次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舜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滥觞,也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源头。舜文化的精华超越了历史时空界限,凝结着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什么叫舜文化?大家知道,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反映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层叠地垒积和不少学者代代传承的文明成果的结晶。舜文化是我国上古时期由舜帝德绩(完美的德性和修政)经儒家、道家等学派总结著述、传承的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简称道德文化)。《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里的“德”是与儒家的仁学思想一脉相承的。正如所言:“德的思想在周初时便出现了,周人‘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儒学思想对‘德’观念的认识,此时‘德’是指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或高尚的个性品德。孔子和孟子也讲‘德’,但‘德’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政治意义上的特征逐渐弱化而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比重则逐步加强。”[1] 根据郭店楚简和山西尧舜时期的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许多专家研究认为,儒家伦理思想“三重道德层次”即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和宇宙道德的基本构架就发轫于舜帝的道德文化,这是很有见地的。庞朴先生说:“这次郭店楚简的出土,在儒家伦理学方面,也给了世人一个惊喜,那就是,它向我们披露了儒家伦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三重道德层次。”[2]在中华文明史上,舜帝虽居三皇五帝之末,但他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博大精深的舜文化,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和政治、经济、军事、文艺、民族各个领域。可以说,没有舜帝道德文化的源头,就无法在朝代交替和外族入侵中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没有舜帝道德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对舜文化的现代意义和无价资本的认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永州市委、市政府对舜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含旅游业)的开发仅刚刚起步。 在新世纪门槛上,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为新世纪的历史走向“正名”。尽管所正之名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恐怕是共同的,那就是,谁都不敢忽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文化,谁都在担心本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被吞没或处于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关注文化,呼唤道德将成为新世纪人类共同的心声。新世纪,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必将来临。文化将成为各国争先开发的无形资源。“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说领土、领空和领海只是硬国土,有形国土,那么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及其影响所及则是它的软国土,无形国土。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国土的安全和建设。”[3]多极化世界会有多极化文化。新世纪将是商战重于兵战的世纪,而商战的领域大多与知识或文化有关。美国作家罗伯特·赖特认为:“人们发现,在那些科技水平很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已经实现了某种和平,几乎没有观察家认为这种和平会受到威胁。因为在信息时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之深使战争成为‘双输’的游戏。” 在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情况下,文化冲突不但仍然存在,而且会在某些方面和地区变得十分激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33年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断言,文明之间的冲击在未来的世纪中将会取代意识形态及其他形式的冲突而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冲突形式。应该说,亨廷顿的预言被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诸多事件所证实。但是,他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担心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美国流行文化的衰落而主张控制别的民族文化。这不仅埋下了文化霸权主义的祸根,也为文化部落主义提供了借口。这说明,文明冲突仍然是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亨廷顿实际上还是屁股指挥脑袋”[4]。 从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上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舜文化产业开发的价值: 一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需要。其中之一是确保我们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成果和思想道德体系离不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舜文化正是中华优秀道德文化传统的源泉。 二是迎接多元文化进程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多种“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加速了连成整体的历史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来弘扬舜帝道德文化,将它推向亚洲,走向世界,使之成为灿烂的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这必将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要促进多元化文化进程,必须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说得好:“正是由于这一认识论和文化论的深刻转变,对‘他者’的寻求,对文化多元发展的贯彻等问题才被纷纷提出来。人们认识到不仅需要吸收多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全然不同的他种文化。”[5]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有学习借鉴他种文化的传统和胸怀,被世人评价为“礼义之邦”,而此一美誉正是来之于舜帝的“明德”。孔子则称之为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 三是文化产业开发的需要。我们绝对不可以小看了20世纪末日本经济权威机构评选的两项金奖——方便面和卡拉OK!经济学家认为它们是20世纪后期日本最富前瞻性,也最有创意的知识产权!所谓“方便面效应”,就是一种文化效应。它启示我们,当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为温饱而忙碌,当电子技术和信息加入到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和配置,从而使劳动力的需求降到最低限额时,当因为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使人的寿命增长时,世界各国的首脑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付人类生活中过剩的“时间”。日本的“方便面”可以说是为了人们将节省的时间用于工作与休息而设计的商品。21世纪人们预言,人除了自然人正常的生理需要之外,还有四大需要:它们是旅游与冒险,追求远古文明与寻根,体育与娱乐,艺术与参与。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九疑将成为国际社会群雄逐鹿的文化大餐!我们无需去阅读浩繁的经济学报告,单单听一听来自首届国际文化论坛的呼吁就够了。2000年6月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倡议下,在世界艺术圣殿凡尔赛宫召开了首届国际文化论坛,重点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大会通过了《文化性和文化多样性权利宪章》,呼吁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希拉克总统曾经指出:“21世纪的世界是个多极化的世界,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很多民族文化和语言正处于边缘化的危险中。”“中国和法国一样,穿越一个个世纪却始终保持强韧、富有生命力的文明。这两个国家有义务确保它们的文化在现代大通讯网中的地位。”[6]据此可见,中华文化在亚太地区,无疑居于龙头地位。亚太地区必将形成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大好局面。这是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在中华文化中,以九疑山为载体的舜文化尤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述新经济时代人类四项需要的每一项,都可以在九疑山得到满足。九疑成为文化无价资产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舜文化对发展旅游经济的现代意义 舜帝道德文化是舜帝时代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农耕时代血缘宗法伦理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早期形态。由于道德活动是人的自由意志及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实现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才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尧舜时代已进入“人的精神与行为自律”的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古代文明的运行机制已有相当水平。 舜帝道德文化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爱亲重教、宽容仁慈的人伦道德(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舜二十而以孝闻,被四岳荐于尧帝。舜帝恪守笃亲尽孝,宽容仁慈的行为准则,对虐待过他的父母、后母,欺负过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象),不记嫌怨,仍以宽容仁慈之心对待他们,谨守孝悌之德,并以自己的言行感化尧帝九个不成器的儿子。同时,他命契做管理教育的司徒,到四方传播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从此,古代家庭人伦道德逐渐推行到全国。 (二)勤劳守信、乐于助人的职业道德(人与职业的关系)。 舜帝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在他的感召下,其他的人也纷纷效法他而把肥沃土地和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别人。他是制陶能手,“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经他制作的陶器精美耐用。他从事经商能诚实守信,从不欺行霸市,弄虚作假。在他的影响下,他所生活的地方一年成聚(村落),二年成邑(城镇),三年成都。 (三)勤政爱民、选贤任能的社会道德(人与社会的关系)。 舜执政后,心怀天下,勤政爱民。充分表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多次到全国各地巡狩,体察民情,处理政务,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爱贤尊贤。他执掌大权后举贤任能,“举八恺”,“举八元”,“流四凶族”,最后从“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大义出发,选定带领民众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在政治生活中,舜“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远佞人”,更体现出广开言路的作风。他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舞干戚于三苗”,以和平的方式使三苗族人归顺。从此,出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邦”的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局面。因此,《国语》赞扬“舜勤民事而野死”。舜帝的德政,是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四)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的宇宙道德(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从舜帝神话故事看,舜帝一生都在自强不息,不断追求,强调一个“善”字。善待自然,善待生命,善待别人。可见,现代社会强调的“乐于奉献”、“宽容互助”在舜文化那里有它的基因。郭店竹简里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是把尧、舜当做天地道德或宇宙道德的典范的。简文中多处提到“善”是可修的,可以追求的。一个人通过追求、修习的方式可达到“善”。经过追求修习的善德,谓之“信”(确实存在的一种境界)。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追求、修习便达到“美”、“大”的更高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淮南子·泰族训》)。主张顺应自然又不屈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治国方式上,主张善待民众,注重德治教化,摈弃暴力,保持个体和整体和谐。在自我修养上,主张提升“仁爱”之心,“只为苍生不为身”,刚强奋发,潜心修养“浩然之气”。因此《易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这些主张,充满了东方文明的朴素智慧和献身精神。 自强不息是舜帝精神的简明的概括,成为前代人同后代人在文化联系上的中介,并经过中华民族世代积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群体精神价值取向——“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原点,郭店楚简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礼记》产生的时代,比原来研究的定论提早了几百年。《礼记》的许多篇什早在公元前330年就有了。而《礼记》中的《礼运·大同》的产生时间也可以提早许多年了。以此证明它并非汉代文人之杜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理想。它包含了三重精神内涵:一是爱民主义精神(即以民为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爱民主义应当是舜帝精神的核心。没有爱民主义,爱国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舜帝爱民、亲民为千古帝王之范。历代文人赞扬他“勤民事而野死”,“只为苍生不为身”。爱民是舜帝德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二是爱国主义精神。舜帝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是“公”的集中表现。为了社稷的安危,连个人的王位都可以“禅让”给贤能之人,还有什么私利不可抛弃的呢?国家在关心人民疾苦的帝王领导之下,人民自然就有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亲和感。三是天下大同。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理想境界,“大同”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既不是臆想也并未完全实现。在对待我们与传统,我们与其他文化,我们与现代化的积极的互动关系中,任何妄自菲薄、忘记本民族文化的地位和特点的虚无主义,任何缺乏自我批判能力的自我中心主义,任何拒绝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精华的保守主义,都与“大同”理想格格不入。 舜文化给未来中外游客的真正魅力来之于舜文化精神。它不仅对世界各国人民富有吸引力,使海外华人产生极大的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中介功能。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德治”观,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治国,而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 三、把九疑“打造”成文化产业的充足条件 九疑山旅游资源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资源,二是文化资源。两大资源中尤以文化资源最为突出,可开发的前景极为光明。 九疑山是历史山。九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大古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它是我国以山为陵的帝王陵中神话传说最多,文化底蕴最厚,规模最大的帝王陵。悠久的历史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一万二千多年的玉蟾岩稻作文化和制陶文化遗址,舂陵侯国遗址、历代帝王和文人碑碣,加上孕育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月岩”,柳宗元描绘的永州八大景观等,文化宝藏处处皆是。更有甚者,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开创者。随着知识经济到来,人类将比任何时候都渴望道德文化复兴。九疑将成为东西文化交融后的新兴道德文明天然“金字塔”而誉满全球。九疑这座道德和智慧之山将是世人魂牵梦绕之山! 九疑山是文化山。从屈原的《九歌》到毛泽东的《答友人》,构成了一幅幅灿然的文化长卷。屈原、司马迁、蔡邕、李白、元结、柳宗元、怀素、杨万里、何绍基等历史文化名人,或登临,或书写过九疑大量诗文,更使九疑放射出夺目的文化光彩。古人说得好:“不到潇湘岂有诗。”九疑山是瑶族聚居之地,依山水而建的吊脚楼,古朴淳厚的山民风情,奇异的民族服饰,构成了九疑独特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建于道光年间的黄家大院,共有房218间、36套,几百人生活在一起却家家相通,夜不闭户,犹有“大同”国民风。民居建筑为典型江南山民民居,古朴而舒适,比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日本东京郊区民宅毫不逊色。 九疑山是风景山。九疑层峦叠翠,秀峰万千。且不说由湘妃优美的神话故事凝结的“斑竹文化”,由舜帝德行凝结的三分石(舜峰)无字“铜碑文化”多么具有永久魅力,单单那海拔1828米高的三分石,就会使游客赞叹不已。三分石为潇、岿、沱三水分水处,又是山中之山,三石从半山拔地而起,横空出世300米,是三块巨石,也是三座秀峰!三分石雄据九疑山中部,其余峰峰朝向此山,古人有“万里江山朝九疑”之说。汉代文学家蔡邕写的《九疑山铭》说舜帝“登此崔嵬,托灵神仙”,表现出后人对舜帝精神永存的祝福。此山雄奇险峻,神秘崇高,登上三分石,湘粤尽收眼底。是未来攀登、跳伞、空中行走最理想去处,此为山奇。九疑山属喀斯特地貌,奇岩怪洞甚多,紫霞岩、玉琯岩、月岩等令徐霞客流连忘返。尤其是月岩,游过此岩者都认为,游月岩是一种“悟游”,它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此为洞异。九疑三分石分水后的三条江,水流清澈,瀑布众多,更有高峡平湖,灌溪仙景,山光水色,美妙绝伦,此为水秀。 四、舜文化产业开发的对策 舜文化资源的开发是重构湖湘大文化的重要途径。九疑山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湖南特色的旅游资源,它的开发可以大幅度提高湖湘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旅游为依托也是舜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永州的历史名人资源是湖湘文化资源中的精华,其开发必将与世纪之交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流相融合,与时代发展的总体构架相趋同。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注重人文精神,提高旅游景区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文精神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础,以精神为指归的。具体言之,人文精神应该是指内含在文化中的人的价值、境界、理想和道德追求。初定的永州精神为“以民为本,乐于奉献,宽容互助,团结拼搏”,正是舜文化内涵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把九疑山打造成文化产业的名牌,时与势皆宜矣!若能从中华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大局出发办几件大事,则九疑无价资产将造福中华。 一是制订十年或二十年舜文化产业开发的规划。舜文化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因此,制订一套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短期目标的分步实施蓝图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连续性,避免随意性。 二是做好舜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建设工作。包括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引资的力度,尽快改善交通状况。尤其应当充分利用永州地处西部开发接合部的优势,将东西南北的几条主要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建设好,并尽快促成两条铁路线的兴建。修好从宁远县城到三分石的高等级公路,并在三分石建设度假山庄。把三分石(舜峰)建成集旅游观光、体育(跳伞、攀援、高空行走)、文化娱乐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三是一步到位,将宁远县改成县级市,更名为舜陵市。 四是筹备成立中华舜文化研究会并开展舜文化研究。舜文化学术研究是其产业开发的基础工程,应当与时俱进,使之成为舜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必将为舜文化现代语境转换,为舜文化传播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将永州(依托高校)办成舜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心;组织撰写和出版舜文化研究和普及的高质量丛书;筹办舜文化博物馆(设在舜陵)。当务之急应召开有舜文化和经济学专家、雕塑家、画家、书法家参加的“舜文化产业开发论坛”,为舜文化产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五是由政府出面定期或不定期主办公祭舜陵大典,加大舜文化宣传力度,以推动舜裔宗亲(据估算有六亿人之众)来舜陵寻根问祖。 六是培训人才,有计划地搞好标志性文化景观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只有大手笔才能描绘大文化,开创大事业。必须克服协同攻关、主动出击、整体投入方面的不足,深刻挖掘我们自己的品牌意识、德治意识、经济意识,围绕德治“根文化”这个特点,为新世纪湖南的腾飞、永州的腾飞探索更多的途径。笔者认为,舜文化的植物标志一是斑竹,二是舜花。舜花是非常美的木本花卉。笔者与植物学家研究,舜花朝开暮敛,持续盛开八个月。我国《诗经》等文献多有记载。它象征舜德的至大至美。凤凰是舜帝的图腾。这些具象将为舜文化标志性景观建设提供重要的文化载体。此外,三分石又是建设中国五帝大型浮雕的理想花岗岩山峰,如果此浮雕能实现,则九疑的文化资产总值将大幅度提升。此外,应大力培训管理人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当前应停止和整顿在风景名胜区乱建、乱塑像、乱书乱刻的低品位“破坏性”建设。 七是在做好上述几项工作的基础上,由政府向联合国申办在九疑举办首界世界文化博览会,将世界远古文化模式以园林的形式,建成集文化与园林于一体的超级文化博物馆。历史将证明,它的意义将远远高出世界园林博览会。 上述工作若能分步到位,九疑山的舜文化产业开发将有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顶尖级文化产业。九疑一定能成为新世纪中华文化的无价资本并造福于中华民族。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来临,我们相信,负载着厚重的舜帝“美德”文化精神的九疑山经过我们湖南人民尤其是永州人民的代代努力,一定能打造成“美人之美”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注释: [1]王杰:《大学之道:建构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北京文化研究》2001年第3期。 [2]庞朴:《三重道德》,《寻根》1999年第6期。 [3][4][6]柳士发:《经济全球化中的世界文化:为多样性而战》,《半月谈》2000年第8期。 [5]乐黛云:《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中国文化研究》第1辑。 (《求索》2002年第5期增刊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