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舜文化研究研究成果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五)
信息搜索
韶关开发韶乐的历史根据及其价值(二)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五)  加入时间:2013/6/14 10:23:00  admin  点击:2183

 

韶关开发韶乐的历史根据及其价值

 

宋会群

 

 

 

天穆之野在哪里,史无载,清代学者郝懿行也云“所未详”,但《大荒西经》说是在“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据《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可知,湖南的苍梧(九嶷山)在赤水之东,则赤水之南必然指九嶷山南或西南一带地区,也即今粤北、粤西、云贵以东一带。经文“西南海之外”的“西南海”,一般认为,当指古洞庭湖西南一带地区,也与这种推测不谋而合。因此,舜或启“舞九韶”的地方当在今湖南九嶷山(或古洞庭湖)以南或西南一带,正值南岭周边地区。

至于“流沙之西”,我们认为,流沙的方位在《山海经》中较乱,如《海内东经》“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苍梧指九嶷,前引文献言之凿凿,则此流沙必然在湖南的东面。然而,《海内西经》又云:“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郝懿行注云:“高诱注《吕氏春秋·本味篇》云:‘流沙在敦煌郡西,八百里。’《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注云:‘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今青海东北湟河之源地区)。”这样,流沙又应在湖南西北数千里之遥的青海地区。既然流沙方位较紊乱,证明其不能作为方位判断的根据。

湖南及其以南或西南地区的居民,古代统称为“蛮夷”,其部族在上古时主要有三苗和百越,如唐杜佑《通典》:

《古荆州》:“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于荆山焉。盖蛮夷之国,盘瓠之种。”注云:“昔高辛氏有畜犬,曰盘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孙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州郡·古荆州》:“潭州今治长沙县。古三苗国之地。”

《州郡·古荆州》:“岳州今治巴陵县。古苍梧之野,苍梧野不止于此郡界,侧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国之地,凡今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

《州郡·古南越》:“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之南越。”

既然舜舞九韶的天穆之野在今湖南九嶷山以南或西南一带南岭周边地区,而这一地区在上古时又分布着蛮夷部族的三苗和百越,则舜韶乐的发明当与这一地区的蛮夷有很大关系。这种关系在古籍中有清晰的记载,表现为舜舞韶乐,“三苗来格”,如:

《清史稿·乐一》:“盖三苗格而《韶》舞,十一税而《颂》讴。”

格,至也。“三苗格而《韶》舞”,是说三苗族到舜廷朝拜而献上了韶舞。《清史稿》的这一说法来源于秦汉以前的文献记载:

《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战国策·赵二》:“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

《天禄阁外史·巡幸》:“有苗之格乎虞廷之舞,闻其干羽矣。”“干羽格苗,凤凰仪《韶》。”

干,即盾牌;羽,是韶舞必用的道具。又称翟,翟是雉羽,树之以杆,执之而舞,故亦称为羽。如《汉书·礼乐志》:“礼乐殷殷钟石羽龠鸣。”师古曰:“羽龠,《韶舞》所持者也。”因此,干羽乃韶舞的突出特征,“舞干羽”,即舞《韶舞》。上三条文献是说舞了《韶舞》,导致三苗的顺从而来朝拜。

三苗即苗民,苗民的一支即羽民。《淮南子·原道训》:“使舜无其志,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是说舜能用乐使三苗、羽民同化。“朝羽民”,即羽民朝于舜廷,与“有苗之格乎虞廷之舞”同义,因此疑羽民当是苗民的一支。羽民的特征如《海外南经》所云:“羽民国,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吕氏春秋·求人篇》注:“羽人,鸟喙,背上有羽翼。”其居地在“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淮南子·坠形训》)据此,居于南海的羽民,身着带羽翅的服装,入于舜廷而朝,其舞必被命名为“羽舞”,故曰:“三苗格而《韶》舞”、“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由此可见,以扮相为鸟兽的“羽”舞为突出特征的韶舞,当是三苗羽民的乐舞风格。历史真实是舜征服了苗民,苗民以本部族的舞蹈去朝舜,表示臣服和拥戴,而不是舜舞了韶舞使得苗民来朝。《尚书·益稷》所示韶乐的主题“鸟兽跄跄”围绕着凤凰起舞,也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韶乐当是南方苗蛮部族的发明与创造。

或许有人会问,中原华夏族祭祀天地、四望、宗庙的韶乐怎么可能起源于南方的苗蛮地区?其实这不足为奇,因为古人原本就是这么认识的:

《宋书》卷一九《乐一》:“又《周官》:‘师掌教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享亦如之。’,东夷之乐也。又:‘鞮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哥,祭祀则次而哥之,燕亦如之。’四夷之乐,乃入宗庙,先代之典,独不得用。大享及燕日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乐,皆主之于宗庙,而后播及其余也。夫作先王乐者,贵能包而用之,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

《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纳“蛮夷”、“四夷”之乐用于太庙、祭祀之大礼,是为了“作先王乐者,贵能包而用之,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因此把苗蛮的韶乐作为华夏族的祭祀之乐,是古人有意而为之,也是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

南岭周边地区作为韶乐的起源地,除有文献资料记载外,还有考古资料的支持。据《曲江县志》(曲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912月版,第883)说:

19856月,广东省考古工作者又在石峡文化层之下发现一层数十厘米厚的另一种文化遗存层,出土的陶片以泥质黄陶为主,饰以粗细绳纹、刻划纹、刺点纹、小圆镂孔为特点。可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称前石峡文化层。前石峡文化层还出土了一块陶片,拍印有曲尺纹,纹下方有6个手牵手舞蹈人像浮雕图案,此陶片对研究石峡先民的人物形象及广东舞蹈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若据此,前石峡文化层在石峡文化层之下,据石峡文化层年代在距今4000~5000年左右,则此层年代当在距今5000年以前。但是,在1988年版的《曲江县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8~19)却把带有舞蹈纹陶片这一文化层归于“石峡文化中层”来叙述。若此,则其年代当在距今3500~4000年左右。笔者曾专程到曲江马坝博物馆,见该陶片被陈列于“早期铜器文化”序列中,认为其文化年代与后者一致。由于公开发表的资料只限于上述两项,而正式的考古报告至今未见,所以该陶片的年代仍是一个疑问。但是,据笔者的实物观察,该陶片年代不会晚于西周,因此,它是继青海大通县舞蹈彩陶盆之后的我国早期舞蹈场面的又一重大发现,说明这一地区的先民早在3000年前就擅长舞蹈,这一地区作为韶乐起源地是顺理成章的。

()结论——韶乐是韶关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1韶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从先秦直到明清,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教化曾起过重大作用。特别是对古代以民本主义为基础的“文治”思想体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但学界对韶乐的起源及其文化影响的研究显得相当薄弱,究其原因,乃年代久远、史阙有间所致。我们所考,也只是凤毛麟角,是诸种可能中最有可能的一种而已。

2就目前的材料而言,从先秦到明清,关于韶乐起源的传说都是集中在湘南、粤北、桂东一带,中原地区虽有许多关于舜、禹、启的传说,但关于韶乐起源的传说没有记录。根据目前的这种材料,我们也只能说对中原古代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韶乐,可能原来不是中原地区的乐舞,而是南岭及其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乐舞。随着中原华夏族与南方百越、苗蛮各民族的文化接触和融合,它逐渐地进入中原,并融会于中原文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中原文化与苗蛮文化的接触与融合自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了,换句话说,韶乐作为苗蛮文化,在传说的五帝时代就汇入了中原文化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然的话,无以解释韶乐起源的传说集中在苗蛮地区而韶乐却又是中原礼乐制度的核心这一历史现象。

3舜时南北文化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和途径,在史籍中无明确的记载,但尧子丹朱在南方建立“讙头国”的传说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

《山海经·海外南经》:“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或曰讙朱国。”郭璞注云:“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画亦似仙人也。”袁珂注:“据近人研究,讙头、讙兜及讙朱,皆丹朱一名之异称。郭注所谓‘讙兜尧臣’者,实丹朱尧子也,所谓‘有罪,自投南海而死’者,丹朱兵败,自以为‘有罪’,因‘自投南海而死’,盖丹朱结局之另一传说也。‘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者,丹朱妻子本随丹朱败逃南海,丹朱死后,亦居南海勿去,其后子孙繁衍成国,遂为此讙头国或讙朱国,盖赦而勿究之意也。”

尧子丹朱连接三苗,与舜争位,结果战败南逃,在南方建立了讙头国。“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说明中原部族和南方部族在战后的和平共处。史籍所记的舜帝南巡、“南抚交趾”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正是在这种又战又和的形势下,加速了南北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苗蛮部族集团的韶乐在帝舜时融入中原部族文明之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其必然性。正如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谈及始兴“有鼻天子冢”时所说:“其葬始兴也,或当舜南巡狩,象尝朝见于南岳,因从舜以至曲江、始兴之间,象薨,即葬于其地欤……舜放兜(即讙头)崇山以变南蛮,考《书疏》:崇山在衡岭(衡山、南岭)之间,与有鼻不远。南蛮风俗于变为中华,意象必有力焉。南裔之人,为之建祠庙、守丘墓,必不偶然。”

4目前的几处与舜奏韶乐有关的地区,一是韶关地区,二是湖南九嶷山地区,三是广西桂林虞山地区。虞山地区的舜奏韶乐传说与汉代所置的苍梧郡有关,比较晚起,后人附会的程度较大;湖南九嶷山地区乃古苍梧,可靠文献记录了这一地区的许多关于舜的传说,包括奏韶乐的传说。但《大荒西经》明言奏韶乐在“赤水之南”,而《大荒南经》又说苍梧(九嶷)在“赤水之东”,显然苍梧非奏韶乐之地。奏韶乐之地当在赤水之东的苍梧以南或西南,才符合在“赤水之南”的方位条件,适合这个条件的只有南岭的粤、湘、桂交界的南岭周边地区。而粤北韶关,地处南岭,连接湘南、桂东,正是这一地区的中心,且魏晋学者认为“南中”有箫韶遗音,唐代以来的学者都言之凿凿地说舜在粤北的韶石奏韶乐。再者韶关众多古迹与舜奏韶乐有关(如韶石、九成台等),更重要的是,韶州在1400多年以前的得名就是取自韶乐,说明了韶乐的传说在韶关地区源远流长,是古人对此地发明韶乐的朦胧记忆。韶关曲江马坝又发现了3000年以前的舞蹈陶片,雄辩地证明了韶关地区的乐舞起源早、流传广,因此,韶关地区作为最有可能、最重要的韶乐起源地,最有资格恢复开发韶乐!

 

二、韶关开发韶乐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弄清粤北地区的文化起源及其文化特征,是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

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城市,是生命力不强、吸引力较小的城市。而城市文化特色不经过对历史、现实文化的系统深入研究是抽象不出来的。韶关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比较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表现在其区位特征和人文特征两大方面:

韶关的区位特征是南北交通要冲、岭南形胜之地。《韶州府志·形势》对此有精辟论述:“韶治曲江,襟带五邑。东则翁山盘踞,西则桂岭岏,英岗列障于南,韶石排云于北。浈武二江汇而南下,乐泷浈峡不减瞿塘(指长江瞿塘峡)。交广之咽喉,湖湘之唇齿。”

正是这种“交广之咽喉,湖湘之唇齿”的要冲地位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山川环境,决定了其自上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山地农业文化与平原农业文化交流、海洋外国文化与大陆中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在相对稳定的区域环境中,形成了不同于“广府文化”和“湘、赣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韶关的区位特征是韶关区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基础。

韶关地域文化的人文特征,我们认为是由民族交流、融合所决定的“包容、和合、务实”精神。上古史上,本地区土著接纳了百越族、苗蛮族的南迁定居;古代史上它又接纳了湖南武溪蛮的瑶族和数次大量南迁的汉族(现在的客家),唐代时,靠这一地区的包容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南禅宗;甚至还接纳了像利马窦等这样的西方传教士及基督教文化。无论是外洋文化、海洋文化、平原农业文化,还是客家人、瑶族人、壮族人等都能在这一地区生存、发展、繁衍,说明了这一地区的原来居民排外性弱,包容性强,这种以“和合”为区域文化核心的博大情怀,无疑具有像《韶乐》一样的“尽善尽美”的特质。如果我们追溯韶关区域文化的“包容”“和合”精神的源头,会很自然地追溯到舜《韶乐》所显示的“文德”精神。换句话说,南岭周边地区先民们向舜廷所献的韶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表达了一种爱好和平、包容万千的情怀,当这种情怀被中原华夏族吸纳后,就被推崇为礼乐制度的核心,“与天地同和”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最值得珍视的民族精神。因此,韶关研究开发韶乐,不仅对于说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制度和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的来源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且对抽象韶关区域文化特色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开发利用韶乐,对韶关地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韶乐的知名度很高,所以韶关在宣传上打韶乐牌,会大大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其次,韶乐是集音乐、舞蹈、歌唱于一体的大型歌舞,乐器奇特,扮相别致,可观赏性、可娱乐性都很强。因此这种新颖别致的大型歌舞,会使人们耳目一新,对于招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韶乐又是韶关市新挖掘的优秀地区文化资源,它的开发,对于提高韶关市的文化品位,制定长远的城市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也有重要的意义。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24卷第7期]